安史之乱后,唐朝的政治局势极度动荡专业的实盘配资平台,尤其是在马嵬驿兵变发生时,太子李亨的暗中操控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转折点。杨国忠无疑是唐朝历史中的一个祸国殃民的宰相,然而他死得并非时机合适。李隆基在稳定局势后,若非太子李亨的行动,杨国忠的死或许会发生得更为及时。若按照李隆基的计划,杨国忠的命运早该由他亲手终结。李隆基心中对杨国忠的痛恨,不言而喻。然而,杨国忠的死并不能由太子李亨亲手加以执行。毕竟,杨国忠是宰相,太子杀宰相的后果将不可小觑,这也意味着李隆基一手策划的安史之乱将完全归咎于他自己。李隆基若要洗清自己的责任,必须通过指责杨国忠来为自己开脱。恰恰是李亨的果断行动打断了李隆基原本的政治布局,体现了帝王家深不可测的冷酷与决断。而杨玉环,作为其中的牺牲品,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。
天宝十五年六月,唐朝面临严重的危机,李隆基在长安即将沦陷时,带着杨玉环和太子李亨等人趁夜逃出长安。这是李隆基72岁时的逃亡,他已不再具备当年发动政变时的锐气和决心。这次逃离,成为唐朝皇帝历史上的首次,而从此以后,唐朝的皇帝们似乎将逃离长安视为一种常态。逃亡之际,李隆基及其随行人员,饥肠辘辘,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官员的接待和帮助,甚至连最基本的饮食都无法保障。作为一国之君,李隆基体验了何为世态炎凉,心中的孤独和愤懑可想而知。整整一天,李隆基未曾进食,这不仅是他一生的首次,也让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饥饿的滋味。这时,三军的将士们也同样没有食物,艰难行进在漫长的道路上,饥饿和疲劳让大家都情绪激动,气氛异常紧张。直到宰相杨国忠通过当地百姓捐赠食物,才得以暂时缓解困境。百姓们见到唐朝天子沦落到如此境地,无不为之心痛,这一幕让李隆基感受到了人心的冷漠和国家的衰败。
展开剩余67%第二天,李隆基一行继续艰难行进,终于在马嵬驿暂时停留。然而,愤怒的将士们早已积怨已久,对杨国忠的腐化和无能深恶痛绝,经过陈玄礼的煽动,他们决定采取行动。杨国忠被三军将士活活割死,肢体被凌迟,头颅悬挂于驿门外示众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杨国忠的彻底覆灭,也象征着唐朝朝廷内部矛盾的加剧。紧接着,杨国忠的儿子和家族成员也被斩杀,气氛愈加紧张。御史大夫魏方进见状试图阻止,却被愤怒的将士一刀斩杀。这一切的发生,让李隆基终于意识到,眼前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暴乱,而是一次有预谋的政变。李隆基虽然不敢直面局势的严峻,但他迅速意识到,如果不采取措施,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。
然而,兵变并没有就此结束。将士们要求李隆基杀死杨贵妃,以平息众怒。对于李隆基而言,杨贵妃并非像杨国忠那般让人憎恨,但在此时此刻,他深知如果拒绝,将士们可能会继续施压,甚至逼迫他交出性命。最终,李隆基在高力士的劝说下,不得不做出令人心碎的决定,杨贵妃在佛堂前被缢杀,享年仅38岁。她的死,标志着马嵬驿兵变的真正结局,也揭示了“帝王家最为无情”的残酷现实。
在这一切背后,太子李亨是马嵬驿兵变的幕后操盘手。李亨与陈玄礼和高力士密谋,通过兵变为自己争取了登基的机会。李亨作为太子,早年便面临朝廷内外的重重压力,特别是在杨国忠的压迫下,他深知如果不早日除掉杨国忠,自己的政治前途将难以保障。安史之乱后,李亨对杨国忠的憎恨愈加深刻,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与策划,最终通过马嵬驿兵变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。
对于李亨而言,马嵬驿兵变不仅仅是清除政敌,更是他亲自为自己铺路,准备迎接登基之日。通过此次政变,李亨能够摆脱李隆基的控制,最终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。这一历史事件也表明了,政变的背后往往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权力斗争。在马嵬驿兵变后,李亨的登基意味着唐朝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,也为日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。
李亨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力量,最终通过马嵬驿兵变成功登基,这一决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英明的,因为李隆基的皇权已经岌岌可危。如果没有李亨的果敢决策,唐朝的政治格局恐怕将继续动荡不安,甚至走向覆灭。而李亨的登基,也象征着大唐的政治走向了新一轮的重组与洗牌。
发布于:天津市